加强实验室实践中的跨学科合作——以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与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摘要


      近年来,跨学科实验室实践在当代艺术、文学和工程领域广泛流行,成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鲜有研究聚焦于科学实验室实践中,幼儿教师、家庭教育工作者于设计师如何携手展开跨学合作。跨学科的实践经历和实验室沟通技巧对于毕业生在多元化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定位自身职业角色至关重要。本项目创新性地采用跨学科协作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建筑学与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CDFE)学生的实践课程中,旨在:(1)增进CDFE学生对科学设计理念在学前管理和社区项目设计中的应用理解; (2)强化建筑系学生对其未来用户(例如幼儿和家庭教育者)的认知; (3)为西浦交叉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跨学科工作、教学、实验室实践

研究背景


      该项目根植于《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中的“Mode 2”。 Gibbons等人(1994)探讨了当代社会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并着重关注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科学和技术领域。 他们指出,跨学科合作不仅限于专业科研人员之间,还应吸纳非科学技术人员参与。 Hurni 和 Wiesmann(2014)同样认为,跨学科合作需加强研究人员与非学术界之间的联系,以共同应对实际问题。在现代社会,跨学科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未来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将会是系统性问题,任何一个单一专业都难以独立解决”(Domik & Fischer,2011,p.129)。Schneidewind 认为,“现实实验室是建立在跨学科流程的基础上,涉及对科学和非科学参与者的理解、促进合作和知识整合的方法以及合适的项目设计”(2016,p.1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应突破传统研究实验室的界限,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项目。在这种背景下,各类行为主体(例如设计师、职前教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也被积极欢迎参与到项目的创新研究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人员参与知识生产过程。

研究方法

 
      本项目采用参与式设计,鼓励用户深度参与工作实践的设计过程。参与式设计是一种民主的系统设计方法,通过让参与者在设计过程中发表意见,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最终用户,都可以平等地参与交互设计(Muller&Kuhn,1993)。此方法赋予用户充分的权力,共同承担最终成果的责任。同时,这种方法将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创新,因为它培育了更具创造性的发展氛围。

      它包括以下步骤和技术:

第一阶段:参与者将被分为十组,每组由5-6名学生组成,其中五组为建筑学专业学生,五组为CDFE专业学生。

第二阶段:由Dr Lu, Dr Qin, 与Sandro联合举办四场研讨会,针对两个项目的学生分别传授基本理论概念和设计技能。 CDFE学生重点学习设计技能,建筑系学生则深入了解儿童发展认知概念。

第三阶段:通过实验室会议中或在线平台 LM(学习超市), 两个项目的学生在接下来的四个会议中分享各自想法并进行小组交流。

第四阶段:合作项目将在学期末完成。评估报告将由学者、工业设计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共同提供。 

第五阶段:学生将完成反思性报告。文本数据将由 Nvivo 12 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案例


      学生们对设计过程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享受其中。以下是一些CDFE 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的作品展示:


      建筑系学生则与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孩子们合作,共同使用多种低结构材料设计完成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展示,并在开放日进行了展示:
 
 
 

项目建议和启示


      本项目通过创新的跨学科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设计和认知能力,从而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未来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对当前教育研究的一此实践评估,还旨在为大学学习、教学和评估改进跨学科参与方法提供实际建议。展望未来,我们团队致力与深化与更多国内外幼儿园、国际企业和顶尖大学的合作,如与港澳地区的幼儿园、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OW)的Early Start项目、以及基础设计工作室等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构建跨学科合作的新社群。我们期待借此机会,与更多的工业合作伙伴(例如功能材料合作和设计工作室)、幼儿园及学术界建立联系,推动跨学科教育的深入发展与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Domik, G., & Fischer, G. (2011).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stering and Supporting New Learning Opportunities. Springer. 
2. Frost, J. L. (1992). Play and playscapes.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3. 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ny, H., Schwartzman, S., Scott, P., & Trow, M. (1994).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GE. 
4. Hurni, H, & Wiesmann, U (2014) Transdisciplinarity in practice. Experience from a concept-based research programme addressing glob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AIA Ecol Perspect Sci Soc, 23(3), 275–277.
5. Maxwell, L. E., Mitchell, M. R., & Evans, G. W. (2008). Effects of play equipment and loose parts on preschool children’s outdoor play behavior: An observational study and design intervention.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18(2), 36–63.
6. Muller, M.J., & Kuhn, S. (Eds.) (1993).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special issue on participatory design, 36(6), 24–28. https://doi.org/10.1145/153571.255960
7. Nicholson, S. (1972). The theory of loose part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for Design Methodology. Studies in Design Education Craft & Technology, 4(2), 5–14.
8. Schneidewind, U., Singer-Brodowski, M., Augenstein, K., & Stelzer, F. (2016). Pledge for a transformative scien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uppertal Papers 191. [Discussion paper].

作者
陆金金
高级副教授
教育研究系
西交利物浦大学

日期
2024年08月28日

相关文章